世界百事通!肇周路的老街旧巷里,有过一家百年理发店丨二月二

时间 : 2023-02-21 20:38:56 来源 : 周到上海网2月20日,农历二月初二。坊间戏称:龙抬头日,“舅舅保卫战”圆满收官——终于可以理发了。

早上八点,50岁的理发师钱樟庆走进丽园路一家装潢现代的理发店,打扫店铺,给器具消毒,迎接一年中的“大日子”。


(资料图)

11天前的2月10日,一公里外的肇周路上,他最后一次关上了另一家理发店的大门,店的名字叫“天桥”。

因为所在地块旧改征收,诞生于1923年的天桥理发店在2023年2月结束了百年营业史。然而,并非每家百年老店,都会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显赫声名。它谢幕时的悄然,与它的外观和价格一样低调。

但,这不妨碍它成为周边居民最喜欢的理发店,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。对于“充满年代感”的理发特色,他们显然无法拒绝,更何况价格实惠,服务周到。

钱樟庆入职天桥理发店是在千禧之年。二十三年光阴,早已让他成长为店里的负责人。“天桥”刚刚关门,记忆还算鲜活。“半百理发师与百岁老店”的情缘,经过钱樟庆和上了年纪的老顾客讲述,渐渐还原。

楼是老的,店是旧的,但老人喜欢

站在肇周路68号已经关闭的天桥理发店门口,记者忍不住好奇,这样一家理发店,如何存在了一百年?它一直在这栋两层小楼里吗?

钱樟庆告诉记者,“天桥”1923年开业的说法,来自于店里的老师傅。师傅比他大十几岁,目前不到七十,也是听更老的师傅介绍的。

在丽园路的新店里,记者遇到的顾客,都是专程来找钱樟庆的。有年过七十的爷叔和八十出头的阿婆分别证实,天桥理发店确实诞生于1920年代,一直在肇周路上,比目前来店的年龄最大的顾客还要老。爷叔和阿婆都是住在附近的老居民,“全家几代人都在这里理发。”

■钱樟庆

店名为何叫“天桥”,是因为附近有过一座天桥吗?爷叔和阿婆将记忆搜索一遍,都说没有看见过。只知道天桥理发店邻近老西门,但这家店属于老卢湾。

“天桥”的身份,在“公”“私”之间不断转换。一开始是私有的,后来变成国有。1998年,国营老店可以买断,一位姓范的女师傅和另外两位同事各自出钱,把店盘了下来,回归民营。

钱樟庆能证实的是,自己十几岁来上海时,“天桥”在那一带居民中就已知名。2000年,27岁的他进入“天桥”工作,就在这幢楼里。“当时已经是老房子了,但门面样式一直没变,门头褪色了就重新刷个漆。”

“天桥”在楼的底层,只有一个大通间,约莫20平方米,放着几张理发椅和一些美发设备,光线一般,甚至从来都没有卫生间。钱樟庆和同事们上厕所,都要去隔壁弄堂里的公厕。条件很艰苦,但钱樟庆熬得住。生意最忙的时候,他甚至一整天都站在店里,不喝水,也不出去如厕。“跑一趟总得五六分钟,忙的时候真走不开。”

这样一家平凡小店,钱樟庆对它的感情却很深沉。不善言辞的他无法描绘内心的波澜起伏。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,他只是向着记者和老顾客,反复重申一句话:“我把整个青春都献给天桥啦!”

倒是“天桥”的70后女员工,笑眯眯补充了一句:“我是很喜欢天桥的老味道。你想呀,待在那样一个房子里,没有装修过的,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一样,老亲切了。而且,它毕竟做过国营店嘛,那种规规矩矩的味道还在,让人很放心。你别看外面很多理发店,门面装修时髦,里头又新又大,但它们没那种沉淀的。”

本分理发师陪着小店熬成百年老店

“天桥”环境简朴,但却门庭若市,为什么?

因为理发师们掌握了上海老年人“充满年代感”的理发要求。随着光阴变迁,中心城区老弄堂里的住户,老年人占了主流。

钱樟庆在“天桥”亮出的过硬手艺,从他的阿姨处学来。三十多年前,“越剧之乡”浙江嵊县(现名嵊州),十几岁的少年钱樟庆走出中学校门,想到大上海来看看。电视上,上海是个灯火璀璨的繁华都市,而且紧跟潮流。

钱樟庆的阿姨在上海从事理发生意,接待了外甥。走在街头,少年注意到,上海人的穿着打扮显然比家乡人时髦,发型也讲究,女的长波浪,男的中分头。

少年爱上了五光十色的都市,想在这里扎根落脚。但他并非学霸,升读大学没有可能。阿姨写了信,和家里人商量:不如让外甥学得一技之长,学得好了,就能靠手艺吃饭。

■钱樟庆在理发

行!就学理发!钱樟庆觉得,用自己的劳动把别人变美,当然是好事。何况千人千面,每个人脸型、头型都不一样,适合的发型也不同,如何搭配是门学问,要从实践中提炼经验。练得久了,见了顾客的面,基本就能有数,只是苦于嘴拙,倒不出来。当然,要是他能把几十年心得分门别类整理,组合成一套系统,那他可能不会长期驻守小店,变成著述立说的行业专家了。

这样的钱樟庆,符合当年的国营天桥理发店的招聘要求:年轻,手艺好,人本分。

只是当年的钱樟庆不会想到,2000年入职后,自己竟然陪着这家小店,慢慢熬成了百年老店。在他的眼中,领一份工资,就要做好一天的活,仅此而已。

■2023年2月20日,天桥理发店

日子像流水,一眨眼就过去了。有七旬老顾客见过当前的钱樟庆:“那时他还是一个青涩小伙,还没有谈朋友呢!转眼成了家,生了女,现在已经当外公啦!”

钱樟庆知道这位顾客住哪,夫人啥样,外号叫啥,大致年岁,但当记者问起“他到底姓什么”的时候,钱樟庆愣了一下,卡壳了。“这么多年,我还从来没想起来问他。我所知道的,都是理发闲聊时他和我说的。我一个男人,不会主动打听人家的事呀。”

这个偶得的案例,成了钱樟庆“本分”的又一重证明。

传承上海老人钟爱的“年代感”

“556号,嘿哟老钱,你在这里!”

丽园路上的新店欣欣向荣,不断有“天桥”的老顾客寻来,因为老钱在“天桥”门口贴了告示,留下了新店的地址。新店并非“天桥”的新生,新店老板姓潘,曾是顺昌路一家理发店的老板。他告诉记者:“顺昌路的店关门,也是因为旧改征收。和天桥理发店一样,房子太老,条件太差了。”

“天桥”关店之时,潘老板叫来了那位70后女员工,又请了钱樟庆,“他肯定是到那边最后关门才过来的嘛。”同在一个理发圈,潘老板深知,“天桥”的理发师熟捻老上海人喜欢的发型,比如八九十年代各种明星的发型,以及当时流行的长波浪、短卷发、游泳头,等等。

“和天桥一样,这里有大的烫发器,可以把头发烫卷。这种设备,新式理发店是没有的。” 那位女员工介绍,上了年纪的人,审美和年轻人不一样,喜欢他们那个时代流行的装扮。

“我们这样的街边小店,做的都是熟人生意,一定要懂他们的喜好,才会有回头客。”潘老板年纪不大,但想得很明白。

丽园路上小店云集,颇有先前肇周路的味道。当然,新店条件好,有独立卫生间,二楼还可以休息,算是“一代更比一代强”。

■丽园路的理发店装潢时尚

农历二月一到,理发生意立刻旺起来。新店里,钱樟庆默默为顾客“洗剪吹”,手指在发丝间快速翻动。看到记者拍摄视频,理发完毕的顾客陆续站起,自报家门,展示新发型。记者一听,都是去过“天桥”的老顾客,年龄全比钱樟庆大。

“看,我的发型漂亮吗?老早梅艳芳就做过这个造型的。”面对镜头,一位阿姨露出自信的笑容。若非自我介绍,看不出她有62岁。合适的造型,能让人秒变年轻。

她那头时尚蓬松的短发经钱樟庆之手烫出来,不过二十分钟。看起来率性随意,实际经过精心设计,风吹不乱。

这也是她从肇周路辗转找到丽园路的理由,“做头发,我和我妈就认钱师傅。”

上一次,这位阿姨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起,在天桥理发店获得了满意的发型。母女俩早已从黄浦搬到杨浦,来一趟不容易。“别看我妈年纪上去了,讲究的习惯没变!她以前喜欢去百乐门玩,对外型不肯含糊,所以一直要请钱师傅烫头。”

丽园路的新店,钱女士的哥哥也来过,虽然钱樟庆到新店也就十几天。“我哥住浦东的,也是特地来的!”

众多回头客,让二月二的新店和往年的“天桥”一样忙碌。参照往年的数据,钱樟庆和潘老板预估,这一天,大概能接待一百多个客人,就是要从早上忙到天黑。

好在钱樟庆与所有回头客都有默契,几乎不用费时间讨论发型。“都是老顾客,他们每个人的风格,我都有数。基本上,你来过一次,我就记住了。” 钱樟庆对记者说。

天桥理发店的百年营业史虽然结束了,但能有一家新店延续老上海人钟爱的理发风格,甚至让他把技艺教给年轻一辈,钱樟庆还是很高兴。

前几天,下了班,他又走回肇周路去看看,只见“天桥”的门面和隔壁房子一样,全部被砖砌牢,上面的木窗也已封住。

但他还留着一点念想,希望“天桥”的每位顾客都能记得:肇周路上有过这样一家理发小店,它热热闹闹地存在了一百年。

来源:周到上海 作者:何雅君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